English

厉以宁对《厉以宁启示录》说不

1998-08-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最近,厉以宁教授遇到了一件令他很不高兴的事:一本署名马啸著的《厉以宁启示录———世纪忧思与中国经济改革新思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7月上市。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厉教授事前一无所知。只是7月24日,在哈尔滨讲学时,由学生买来请他看,这样一部著作才首次和它所描述的主人见面。

厉以宁教授回京后比较仔细地“拜读”了这部大作,他在书里夹进了几十张标签以示不实之处。

厉教授将此书内容归纳为三类。他认为,有一类内容是真实的,这些都取材于报纸杂志已发表过的采访厉教授的文章及《厉以宁传略》;另一类内容是对厉以宁经济观点的阐述;第三类写个人生活方面的内容,则多属捏造、虚构。

厉教授向记者按书签指出一些不实之处,并加以澄清,其中有:

1.P203-205写厉以宁先生曾先后出访台湾、捷克、英国等地并发感慨:“……两天会议结束后,厉以宁启程赶赴另一个会,要去的是马斯特里赫(Maastrichr,简称马城)。马城很小,在地图上很难找到。但近来变得有名,因为一个著名的有关欧洲统一(包括货币统一)的条约,即‘马约’而出名……”(其实,迄今为止,厉以宁教授从未去过上述几处,更无感慨可言。)

2.关于厉教授家庭生活P59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年听到“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厉以宁全家异常兴奋,……厉以宁一下子坐到沙发上。“党得救了!国家得救了!”何玉春站起身来,从碗橱中取来了三只酒杯,一瓶茅台酒,敏捷地斟了三杯。她说,“我一向不许你喝酒,可是我今晚主动请你喝一杯,来!干杯!”厉以宁拿了酒杯,突然拉住他老伴的手,示意他女儿,叫醒沉睡的儿子伟伟,四人走到东墙前,在毛主席、周总理相片和花瓶下,说“好!干杯!”一家四个人默默地让毛主席、周总理看着他们举杯,用发抖的手举到唇边,然后喝了下去。立刻一股暖流流遍他们的全身……其实,1976年9-10月间,厉以宁随北京大学75级学生在京郊大兴县农村“开门办学”,边劳动,边学习,直到年末才从农村返校。

3.P144说到厉以宁的女儿在美国读书如何如何:“厉以宁的女儿厉放在美国一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每个周末都把自己关在车库一隅的书房里。一个星期天,有位朋友带她女儿去迪斯尼乐园游玩。他们从那儿给厉放打电话:‘嗨,我打赌你希望来这儿跟我们一起玩!’厉放为自己感到难过:当别人在寻快活时,自己却孤零零地坐在闷热的书房内!接着,她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在那儿———厉放要成为厉放博士。于是,忘记了环境的燥热,不再理睬电话铃声,又回到桌前埋头攻读……”(其实厉放根本没去过美国)

4.P90说厉以宁的夫人何玉春做女孩子时曾遇到一个男生开口向她借钱,而且开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两个月的零花钱……后来,从那男生的获奖作文中知道,他当时是急着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夜里到沅陵桥下帮菜农推菜……何玉春和这男生的一次交往,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系上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那个男生如今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后来成了这个小女孩的丈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厉以宁。(其实,厉以宁先生的爱人比他小6岁,厉以宁在沅陵读初中,才13-14岁,何玉春才7-8岁,哪里有这种事?)

5.P136“凡事往好处想”一章中写道:厉以宁夫妇有一套精美的茶具,有次搬家收拾装箱时,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茶杯。一般人的反应,一定感到十分心疼,好端端的成套茶具,打破一只杯,如何去配?谁知厉以宁的反应却不然,他莞尔一笑,坦然地说道:“真不错,又多了一只杯子!”(根本没有此事)

6.P85“呼唤崇高”一章中写厉以宁朋友的朋友W,因故下岗在家赋闲,终日感慨怀才不遇,无所事事……厉以宁先生说,这也是胡编乱造的。

7.P180写父母恋恋不舍送子上大学一段,属于捏造。

8.P106“90年代初,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了隆重的经济热点问题专场报告会暨厉以宁经济思想研讨会……”(当时的情形之下是。不可能举办这样的研讨会的,而且事实上也从未举行过这样的讨论会)

9.P137“记得有一次,我(《厉以宁启示录》作者)因撰写《厉以宁传》,在一大堆厉以宁的手迹中,发现了一张小字条。这字条是他十四五岁时写的,答应妈妈要好好用功,努力报考中国最负盛名的金陵大学……(厉以宁说根本没有此事)

10.P79众所周知,厉以宁先生擅长古典诗词,他从未写过新诗,但该页却将一首不知谁著的新诗移植到厉先生身上。

此外,书中不少地方张冠李戴,将北大其他教师身上发生的事移加到厉教授身上。例如,1.P116写厉教授帮新生拎行李(大家知道,这是发生在另一位教师身上的事。)2.P13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提到厉以宁用自己的奖金设立奖学金,这又是其他教师的事。……如此,种种不实之处就有几十处之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记者问厉教授,对该书的作者是否了解?厉教授睿智地一笑说,我知道他曾在北大社会学系短期进修过,曾打着收集资料写论文的名义来过我家,并说和我爱人是同乡,也是湖南人。我接待过他,但绝不是他自己所说的那种“长谈”,也拒绝了他想采访以后撰写《厉以宁传》的要求,仅此而已。

至于对出版该书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厉教授说“我以为,大家同在一座城市,打个电话就能核实清楚内容是否属实以及我是否同意出版这样一本关于我的著作,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针对该书作者,我的看法是,要写一个人,不管他是对或错,最重要的是真实。无中生有,或将别人的事转嫁到当事人身上,是一种不尊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风气在当前不应滋长,它是有危害的。说好话也要真实,造假使人受骗。”

“考虑到作者还年轻,我不点出他的真实姓名,是希望他老老实实地在社会学领域里多做些工作,应记住:一切从真实出发。”厉教授通过记者正告马啸,不要再虚构什么《厉以宁传》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